全媒體特色介紹

全媒體學士學位學程

全媒體學程整合了傳播學院之廣播電視電影學系、數位媒體學系與傳播管理學系之精華,為培養學生貫通文字、圖像、影音、互動、連結等實現多元內容,完成更好的全媒體能力以成為專業媒體人。此學程更可更有機會使用世新全媒體大樓與與2022年剛落成之虛擬數位攝影棚,「世新智能攝製基地」是台灣第一座以LED螢幕代替傳統綠幕,與美國Disney洛杉磯同步,《阿凡達2》與《雷審索爾2》都靠它。

全媒體中心與虛擬攝影智能棚先後落成後,本學程導入遊戲引擎技術整合虛實製作。台灣影視已漸從導演制轉型成製片制,本學程訓練提高製片效率可控度,讓台灣影視團隊與國際製片公司接軌,透過本學程的課程訓練與豐富業界實習經驗,本學程承諾不讓同學們做二度新鮮人;學生畢業後除了可以繼續留在中心繼續執行提案、企劃與執行的工作之外,也可以帶領學弟妹快速進入全媒體的訓練中,若畢業後離校工作,以學生在校的四年訓練,期使學生能夠適應任何媒體的任何職務。

 


 

全媒體 是什麼呢?

「全媒體」的英文是「Omnimedia」,「Omni」英文原意是「包羅萬象、無所不在」。

「全媒體」或「Omnimedia」,是要指出這個傳播時代的兩大現實——

第一個「Omni」,可看作是 One Media, Numerous Integrations

數位網路科技推動下,媒體發生了「融合」或「匯流」,過去涇渭分明的不同媒體,合流為一「all in one」。因此報紙也有影音連結,電視也有文字平台,所有媒體都要有互動成分,追求電視、電腦、手機「三屏合一」,內容多元呈現。

第二個「Omni」,可視為 One Media, Networked Individuals

數位網路設備普及下,媒體內容的生產製作和流通發布不再掌握在少數媒體公司之手,原本被動消費媒體內容的聽眾也能參與內容產製,出現了澳洲傳播學者布倫斯所說的「又產又用」(produsage),使用者成了「產用者」(produser)。

而這些產用者藉由「群媒」相連,無論稱之為用戶產生內容(UGC)或是同儕共創(peer production),他們彼此共寫共創共享。

 


 

全媒體時代的挑戰

對於想以媒體為專業的人,新聞傳播教育必須培養他們具備更好的「全媒體精熟力」(Omnimedia Proficiency)。專業媒體人再無法以單一類型媒體的訓練為滿足,而要能從媒體管理、企劃、生產和行銷等不同層面,貫通文字、圖像、影音、互動、連結等多元內容。

意味著新聞傳播教育不能不打破傳統的科系疆界。自此學院中的不同專業不再是部分學生的專屬「包廂」,所有師生都必須「巡迴」,能把不同專業「走透透」,就算做不到十八般武藝樣樣俱全,八般武藝也不能少。

「全媒體識讀力」(Omnimedia Literacy),是要讓傳播專業以外的學生在這個媒體「無所不在」的時代成為更好的媒體產用者。

一方面要讓他們具備運用無所不在的智能設備,生產好的媒體內容的基本能力,這將有助於他們在未來專業職場展現傳播人的優勢;二方面則要培養他們在透過無所不在的屏幕使用媒體內容時,具有足夠的批判、思考與區辨能力。

雖然挑戰不小,但能夠身處在一場現在進行式的傳播革命中,探索其中的無限機會,還是令人非常興奮。在這個「全媒體」(Omnimedia)的時代裡,無論個人或是傳播學院,誰能掌握趨勢、抓住這個全新的「Media」,將是勝出關鍵。